Reports 报导
大陆富豪 67%想买境外豪宅
日前在香港揭晓的亚洲十大超级豪宅,两岸三地囊括其中7席,显示大陆富豪惊人的购买实力;然而,大陆财富品质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豪宅报告》却指出,在接受调查的大陆富豪中,高达6成7的比例打算购买境外房产,逾半数是基于子女教育考量。
大陆财富品质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豪宅报告》便显示,经济成长减速、通膨压力日增,加上政府调控政策频出,中国大陆富豪对于国内豪宅的投资态度渐趋谨慎,中国豪宅市场即将迎来境外购买热潮,其中,别墅类豪宅将会是未来的投资热点,旅游地产将成为未来豪宅市场的重要一环。
根据调研结果,中国富豪大部分具有境外购买房产的想法,比例高达67%,只有12%表示坚决不考虑在境外购买房产。至于选择到境外购买豪宅的原因,仍以自住为主,其中,高达51%的富豪是出于考虑子女教育问题,73%的富豪认为豪宅比普通住宅更具投资价值。
别墅产品 后市看涨
大陆房产业者指出,中国富豪境外购买房产的热潮,这对境外房产开发和销售商来说,将是个巨大的利好机会,但也显示大陆豪宅作为投资品虽然仍然被看好,但富豪们已对其不抱特别高的期望,但愈来愈多的富豪会因为土地价值,而选择别墅作为投资项目,特别是占地和绿化面积大的别墅类豪宅,能获得较多青睐。此外,调查报告也发现,中国富豪普遍认为,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房产才可以称为豪宅,另有12%认为总价超过1亿元才算,其比例远远大于目前亿元级豪宅的实际比例,但在面临购买豪宅的具体问题上,大陆富豪便显得务实许多。
在被调研的富豪中,普遍对2000~5000万元价格区间的豪宅具备更多购买意愿,但有兴趣购买亿元级豪宅的富豪只占2%。
本次报告,财富品质研究院共调研了340位豪宅业主,分布在全国29个主要城市,身价普遍在1000万以上,其中身价超过1亿的有86位,占总调研数量的25%。这些业主的年龄在25~65岁之间,83%为非第一套房产持有者,73%家庭拥有2辆以上汽车,均有不同程度的艺术品收藏爱好。
英国每8个孩子 就有1人挨饿
国际慈善组织「拯救儿童」(Save the Children)最近发起一项募款活动。但这不是为了协助非洲、南亚或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儿童,而是拯救英国的贫穷儿童!
这是该组织成立九十三年来,第一次呼吁各界协助英国儿童,更是英国历史上首次被国际儿童慈善组织列为协助的目标。消息传出后,震撼英国朝野。
该组织针对英国一千五百名儿童和五千名家长进行调查发现,受访者中,每八名儿童中便有一人,每天连一餐热食都吃不到;每七名儿童中便有一人,冬天到了却没有足以保暖的外套或新鞋。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童,因为家裡没钱而无法参加学校的旅行;有的家长则坦承,为让孩子温饱,宁可自己挨饿。
没热食、没冬衣、穿破鞋,三餐不继,这种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的贫穷、黑暗儿童世界,彷若重现在廿一世纪的英国。莫怪英国国会议员和教会人士纷纷谴责,这是英国国家和社会之耻,是「完全不可接受的现象」。
然而,过去十来,儿童贫穷问题其实一直是英国的首要社会问题之一。前工党布莱尔政府执政期间、一九九九年时,英国贫穷儿童高达三百四十万人,当时布莱尔宣布打击贫穷儿童问题,计画到二○○一年让人数减半,二○○二年归零。
但英国贫穷儿童人数不减反增。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单在二○○七到二○○八年间,贫穷儿童便增加了十万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开发国家儿童福利报告也显示,英国在廿一大工业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高达十六.二%英国儿童生活在贫穷线以下。
除了贫穷,联合国的报告同时发现,英国儿童不快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儿童酗酒和性行为也比其他国家严重。
卡麦隆领导的联合政府二○一○年上台后,以「防止贫穷儿童成为贫穷成人」为口号,针对对抗儿童贫穷提出了一项「黄金早年」报告,强调提供儿童「生活机会」的重要性,主张政府介入有效减少贫穷儿童和同侪间的差距。但过去两年,贫穷儿童的压力显然未脱离英国。
专家分析,家庭结构改变、就业情形恶化、薪资结构不均等,是英国儿童贫穷问题日益恶化的三大因素。而这一波经济危机,则使得情势可谓雪上加霜。
亚洲神秘怪病 不会传染似爱滋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神秘的新疾病,它使泰国、台湾等地的许多亚洲人,以及美国部分亚裔人,即使没有感染「人体免疫缺乏病毒」 (HIV,爱滋病毒),也会出现有如爱滋病的病症,这些病人的免疫系统受损,无法像健康的人一样对抗细菌。
美联社报导,研究人员称这种病为「成人免疫缺乏症候群」,目前还不清楚引起这种病的原因,仅知这种病不会传染。迄今患有此病的人都是亚洲人,或亚洲出生、住在其他地方的人,显示基因或环境因素可能引起此疾病。
美国全国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科学家莎拉‧布朗带领一项在台湾和泰国进行的研究,自二○○四年以来,大部分病例出现在这两个地区。 研究结果发表于廿三日出刊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布朗说,这是另外一种后天免疫缺乏症,并非来自遗传,只在成年后发生,也不像爱滋病那样由病毒传染。
她说,这种病约在五十岁时发生,但与家族病史无关,因此不可能是单一基因引起,一些病人因严重感染而死亡,包括现在居住在美国的亚洲人。例如六十二岁的越南女裁缝阮金(译音),她从一九七五年起住在田纳西州,二○○九年因持续发烧、骨骼感染和其他怪异的症状而就医,多年来病情时好时坏,她因生病体重从四十一公斤掉到卅一公斤。
阮金在追踪此病的马里兰州毕塞大国家卫生总署医院中接受治疗一年,情况好转,现在仍在接受观察和治疗中。
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传染病专家马基说:「我过去十年看过至少三个病例。」他说,这种疾病虽然不会人传人,仍有可能是某种感染引起的。
爱滋病又称为「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病人在感染HIV病毒后,病毒摧毁免疫系统中对抗细菌的T细胞,但这个新疾病并不影响T细胞,却会出现类似爱滋病的症状,如易感染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特别是易感染类似肺炎菌的微细菌。
布朗说,一些病人在感染减轻后症状会消除,但免疫系统损坏可能成为慢性疾病。许多患此病病人,可能被误诊为肺结核。
在美留学生 中国人最多
虽然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可是各地区最好的大学申请入学者仍然有增无减。各大学招收的外国留学生也不断增加,在2010-2011学年达到创纪录的21万4490人,比前一年增加4.7%。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最多,占总数的23%。
专家认为,大学招生和开支正出现两种不同型态:精英名校仍然很抢手,可是随着更多家庭对大学费用精打细算,经济影响对次级学校造成的冲击愈来愈大。
「华盛顿时报」报导,维吉尼亚大学今年有2万8200人申请入学,创下历来最高纪录,最后招收3416人,录取率12.1%。哈佛大学有3万4302人申请入学,录取率5.9%。乔治城大学今年秋季班申请人也比去年多了5%。
大学院校通常会先估计有多少获录取者最后决定放弃入学,并通知备取人选递补。自2008年经济严重衰退以来,由于无数家庭碰到财务困难,许多学校没有报到的学生显着增加,成为经济困难的一个迹象。不过,顶尖学校发现今年连这类学生都减少。
乔治城大学今年没报到的学生即比去年减少10%。美利坚大学这类学生也比预期的少,不过校方已根据预期缺额录取递补人选,导致有些宿舍人满为患。
但是,精英学校学生增加似乎是特例,在光谱的另一端已出现令人不安的趋势:随着大学学费高昂和家庭财务困难,迫使民众对大学费用负担考虑再三,一般大学院校申请入学者开始下降。今年有375所大学招生不足,多于去年的279所。
对1600个家庭进行的调查发现,美国家庭今年对子女上大学的平均花费比去年减少5%,而且有更多家庭表示他们正根据负担能力,决定是否让子女上大学。这些家庭用积蓄支付大学费用的金额比去年减少22%,用现有收入支付的金额也减少4%。
(世界新闻网)
专家:赴美购屋 留意税务
在大批加拿大人南下美国採购汽油、牛奶等廉价日常用品的同时,也有不少卑诗省民到美国寻找房地产投资机会,不过有税务专家提醒必须留意美国的税制与加国并不相同。
在离加美边境仅45分钟车程的华盛顿州贝灵罕,是大温民众常到的热门购物地点,而该市华康湖(Lake Whatcom)一个新开发项目,30多间小房子的业主几乎全部是加拿大人,这裡每间房子价钱由26万9000元起,与大温地区的房子比较,除了显得特别便宜外,加上加元币值飙升甚至有时高于美元,更让人觉得「超值」。
其中一个业主奥思姆(Laurie Oseem)表示,在这裡购房主要是它接近加拿大。她透露曾经考虑过在潘狄顿(Penticton)、基隆那(Kelowna)等卑诗内陆城市置业,但最终仍然选择华康湖,主要是她不想每次都要开车四小时。
大批资金涌美 推升房价
其实不但是卑诗省民投入美国房地产市场,根据统计,在2011年加拿大人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上投入了94亿元,其中有不少甚至把自己在加国的房子抵押得款然后南下买屋。
美国凤凰城的房价自去年以来已上升了25%,主要原因都是拜加国大批资金涌至有关。
当地一名地产经纪奥尔逊(Diane Olson)自言,从没有想过在这麽短时间内,房价升得这样急促。
纯度假非长住 要买保险
不过美国税务专家家杜克(Warren Dueck)就提醒加拿大买家,在下单之前先谘询税务律师,例如把房子出租的话,租金作为收入一部分必须报税;若是打算炒卖的话,就必须知道资本利得税正在上升。
他又说,不少加拿大人以为美国的税例与加国相同,即使有分别也差别不大,然而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举例而言,在美国就必须缴付房地产税(estate tax),这是一种当业主死后要缴付的税。假如某人花了50万元买了房子后,不幸在第二天就死去,儘管房价没上升一元,但仍要按物业的淨值缴税。
此外,若购房子是用来度假而非长住的话,业主就最好另外购买必要的保险,以及找物业经理来管理。
(世界新闻网)
惜福
朋友们,我们比他要幸福多了,如果可能,请帮助他门,我们也要惜福。
美国医生的临终选择
面对癌症,大多数患者走着这样一条路:
- 先手术,花掉数万元;
- 然后化疗,花掉数十万元;
- 不行再放疗,再花掉数十万元;
- 接着转战中医治疗,花掉数万元,最终人财两空。
亲人离去后,很多人发现,我们对癌症并不瞭解,对治疗投入了太多情感和期望,反而没来得及让逝者享受最后的亲情。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生命临终时,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多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骨科医师,同时也是我的导师––查理,被发现胃部有个肿块。经手术探查证实是胰腺癌。
负责查理手术的主刀医生是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并且他正巧发明了一种针对此类胰腺癌的手术流程,可以将患者生存率提高整整3倍––从 5% 提高至 15%,(儘管生活质量依然较低下)。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
他第二天就出院回家,再没迈进医院一步。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与家人相处,非常快乐。几个月后,他在家中去世。没有接受过化疗、放疗或手术。他的保险商也省了一大笔钱。
有些医生重病后专门在脖子上挂着“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甚至还见过有人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人们通常很少会想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医生也是人,也会面临绝症、死亡。
但医生的死法似乎和普通人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
- 和尽可能接受各种治疗相反,医生们几乎不选择被治疗。
- 因为他们知道病情将会如何演变、有哪些治疗方案可选,儘管他们通常有接受任何治疗的机会及能力,但他们选择“不”。
- “不”的意思,并不是说医生们放弃生命。他们也想活着,但对现代医学的深刻瞭解,使得他们很清楚医学的局限性。
职业使然,他们也很明白人们最怕在痛苦和孤独中死去。他们会和家人探讨这个问题,以确定当那一天真正来到时,他们不会被施予抢救措施––心肺復苏术和随之而来的肋骨断裂(正确的心肺復苏术也可能会致肋骨断裂)。
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目睹过“无效治疗”。所谓的无效治疗,指的是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採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
病人气管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不停地灌药。这些情景每天都在 ICU(重症监护病房)上演,治疗费可达到1万美元/天。
这种折磨,是我们连在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採取的手段。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答应我,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甚至有些同道专门在脖子上挂着“不要抢救”的小牌,来避免这样的结局。我甚至还见过有人把这几个字纹在了身上。
有时家属所谓的“一切措施”的意思只是採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但医生们会尽力做“所有能做的事”,无论它合理与否––
为什麽医生们在病人身上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和治疗,却不愿意将其施予自身?
答案很复杂,或者也可以说很简单,用三个词足以概括,那就是:病人、医生、体制。
先来看看病人所扮演的角色。
假设甲失去意识后被送进了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在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时,
甲的家属们会面对一大堆突如其来的选择,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同意採取一切可行的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 于是噩梦开始了。
有时家属所谓的“一切措施”的意思只是採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但问题在于,他们有时可能并不瞭解什麽是“合理”;因为医生在抢救时,他们会尽力做“所有能做的事”,无论它“合理”与否。
不难看出,知识的不足、错误的期待是导致糟糕决定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病人只是原因之一。
少数医生用“有治疗,就有进账”的思路去做他们能做的事,更多医生只是单纯出于害怕被诉讼,而不得不进行各项治疗––医生们也是因素之一。问题在于,即使医生本人并不想进行“无效治疗”,却因为有制度和法律在约束,他也必须得找到一种能无愧于病人和家属的方法。
假设一下:
急诊室站满了面露悲痛,甚或歇斯底里的家属们––他们并不懂医学。在这种时候,想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和信心是非常微妙且难以把握的。如果医生建议不採取积极的治疗,
那家属们很有可能会认为他是出于省事、省时间、省钱等原因才提出的这个建议。
有些医生能说会道,有些医生坚定不屈,但无论如何,他们面对的压力都一样大。当需要处理涉及“临终治疗选择”一类的事宜时,我会儘早把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列出(任何情况下均是如此)。
一旦病人或家属提出不合理要求,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该要求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解释清楚。但在很多时候,医患双方都只不过是这个推广“过度医疗”的庞大系统中的受害者而已。在一些不幸的例子中,少数医生用“有治疗,就有进账”的思路去做他们能做的事,为了钱而不择手段。而再更多的医生们只是单纯出于害怕被诉讼,而不得不进行各项治疗。
医生们仍旧不对自己过度治疗,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生活在临终护理所〈所谓安宁病房〉的终末期病人,比患有同样疾病但积极寻求治疗的病人活得更久––
不过,医生们仍旧不对自己过度治疗。因为这种治疗的结局他们见得太多,几乎所有人都能待在家宁静地离去,伴随的疼痛也可以被更好地缓解。更重要的是他瞭解医学的进步,只需要对自己负责。
临终关怀和过度医疗相比,更注重为病人提供舒适和尊严感,让他们能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
很多年前,我的表哥生了一场病,事后查出是肺癌,并已扩散至脑部。我带着他去了各种专家门诊,最后明白了:像他这种情况,如果採用积极治疗的话,需要每週 3–5 次去医院化疗,而即使这样他也最多只能活 4 个月。
最终,表哥决定拒绝任何治疗,仅仅服用防止脑水肿的药物,回家休养。我们在之后的 8 个月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做了许多小时候爱做的事。最后他昏睡了三天,安静地走了。
表哥不是医生,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生活的质量,而非生命的长度。
假如死亡也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
至于我,已经清楚地向我的医生说明了我的意愿。当死亡最终来临的时候,我可以不被奋力抢救,而是安详地睡去,就像我的导师查理,我的表哥一样。
《健康时报》2012.05.17.
美国南加州大学家庭医学科副教授 Ken Murray 文,〈一盐译)
「台湾纪行」大陆作家顾月华 December 12, 2010
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每两年开一次年会,今年选在台北,我精神上有一种寻根返乡的感觉。因为喜欢汉字,又喜欢繁体字,更喜欢台湾的出版业,去图书馆或书店,总会诚服,台湾不大,如何便能出得恁多的好文章好书?
会议全程四天,我和丈夫虽提早两天到台北,会后也参加宝岛知性文化之旅,全程完毕后又想延两天回上海,想再看台北国际花博展。我们在上海机场改票时遇到一个上海女子,她嫁了个台湾郎,所以不得不去台湾。她对我说:「台北比上海差远了,建设没得比的。你为了看花被罚钱,我可捨不得。」她最终没改票,即使有丈夫,台北没有让她留恋。
到台北的当天晚上就去了101大楼。虽然人们推祟这101层摩天大楼,我们却决定将它列在茶馀饭后走马观花,去瞄一眼吃顿餐便行。全世界的商业大楼都是一样的。
次日去看故宫和士林官邸。不少馆因整馆而关闭,略有失望。晚上在澹水着名的红楼看夕阳西下吃美食,找那电视剧中出现多次的傍海席位。都很平澹。全世界的海鲜都一样,只是佐料做法不同而已。
我们下榻的旅馆不远处便是中正纪念堂,第三天上午,决定去乘捷运,因为很多人说过,你一定要乘一次台北捷运。从中正纪念堂站下车,走出车厢,站内宏伟庄重得出人意外,踏上升降梯向楼上走去,需经过长长的宽敞的甬道方可走出捷运站。
忽然我与丈夫都被两旁牆上的画吸引,一一细审后都不绝地叫好,走到底已在出站处。我说:「等一下,我要全部拍下来。」这根本是一次精采的画展!何以会在地铁中?还配了框,竟没人偷吗?
我回去一张张拍,丈夫再在站内重新检视站内四壁,他走到我身边,用很虔诚的口吻对我说:「我检查过了,一张广告都没有。」
这时,我们已经感动到无语。习惯了目之所及皆广告的我们,竟在台北的捷运站内如置身画廊。人们生活在如此乾淨的环境中,地面没有一片纸、一口痰;排队时没有一个人插队拥挤;上了车立刻有人让座,甚至在车厢裡隔了两三个人的距离,会有人来找我去坐;有一次问了路,之后又被人细心找到,告知新的情况。
我忽然想到那个上海女子,想到她说台北与上海没得比的话。我问丈夫,你看要多少年,上海的文明才能赶上台北?他想了一下说,至少十年,或许要更长时间,也许三十年也未能全国普及。
十年,也许是表面上的软体文化会改善,但是走遍全岛,遇到过这些 温.良.恭.俭.让.的台湾人后,我觉得,也许不是上海,而是整个中国,与台湾是没得比了,因为台湾在文化文明方面没有断层,自觉地将文明精髓溶入到个人的身心行为之中;那些盲目自大看不到目标在哪裡的人,你叫他们怎麽去比?怎麽去赶?怎麽去改?
我总爱回国,因为我爱中华文化,但文明与礼仪的文化,这麽多年来我在故乡有时已找不到它们;因此而困惑、遗憾、失望,却在陌生的台湾,与它扑面相遇。甚至同样使用汉字所表达的日常话语,也能尽现台湾人民的温良恭俭让的精神,从而为我飘洋过海数十载后,依然挚爱的中华文化,找到了源头,得到了慰藉。
后来方知,此次有位女会员,在台北捷运车厢上看到张贴了诗歌,这文学中高处不胜寒的、被急功好利社会摒弃的诗歌,竟普及到公共交通上!她感动得哭了。
会后我们向南走去,在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内,我被一组组的文学作品分类标题吸引了:离散与钉根、原乡与祖灵、灾难与生态、论辩与重建、性别与情欲、禁锢与脱出、反殖与认同、战争与伤痕、疏离与超越、批判与关怀。
它们的沉重使我动容,在以后所看到的台湾人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他们曾经长期生活在血泪及挣扎中,强权的殖民统治,抑或专制的独裁并没有将他们压垮变形,如一粒粒的种子,在土壤中依然顽强地往上窜升;那些苦难的岁月及磨鍊,反而孕育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富有自尊自强自爱之心。
在台北国际花博会上,我们这些疲倦的女人试探寻找VIP通道,问我们的导游小姐,可有办法不排队?导游说:「这儿没有VIP,这是民主国家,人人平等。」这勾起我对上海世博会的记忆。其实VIP便是特权及阶级的代号,是不平等的象徵,看惯了庞大无当的官僚及特权泛滥成灾,我已麻木不仁;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不相信华人社会还有人人平等的民主、还有自觉的纪律及尊重别人的自重。第二天我又去乖乖地、心平气和地淋着雨排队,虽然得不到特殊礼遇,却再无怨言。
我又有幸在离去的前一晚,在台北国家剧院看了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事后又读了林怀民的书《高处眼亮》。当我在形同吐纳的舞者与僧人或静默或摇曳至终,看那三吨半金黄稻米倾泻完毕后,在一片灿烂夺目的金色光芒中,由衷体会自己受了真正的心灵洗礼,甚至忽然对自己的浮躁感到惭愆;思量着阳光与土地的神圣、生命及自由的可贵、万物存在的意义,它使我心中只剩下一片平和的感激,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敬意。
世界很大,许多城市再美,可是每当我离去时,我心中都会对自己说我不会再来了;儘管台北很旧,不及上海繁华,但它很像故乡,因为它是一块温馨的土地,我会再回来。
我想起台湾副总统萧万长在我们的会议开幕致词中说过的话:一个强大的国家不等于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的人民有自尊,也尊重别人,它们的人民应该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而台湾正朝此努力,而且被世人敬重。
格陵兰冰原表层 97%融化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廿四日表示,地处北极圈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冰原表层约有九七%出现融化,这是卫星观测该地区卅三年以来,融化面积最大的一次,有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
根据NASA和大学科学家对三枚卫星观测数据所做的分析,估计格陵兰在本月中旬约有九七%的冰原表层出现融冰现象。卫星专家起初怀疑数据有误,因为融化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NASA发现,七月八日格陵兰冰原表层约有四○%面积融化,四天后暴增至九七%。研究员表示,格陵兰冰原表层每年夏天都会有一半面积自然融化。
冰川学家凯尼格表示,类似的融化现象平均每隔一百五十年会出现一次,上次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一八八九年,但是如果未来几年持续观测到这样的融化现象,那就令人担忧。
NASA冰冻圈计画负责人瓦格纳表示,大家不能忽略格陵兰冰原一年流失十亿吨的冰体。研究人员不确定今年夏季格陵兰的冰体流失量是否会导致海平面升高。有研究指出,如果格陵兰冰原全部融化,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七公尺。
台湾老太快 50年后…56岁算年轻人
台湾人口老化的速度正「超欧赶美」,根据经建会最新推估,2025年之前,台湾的老年(65岁以上)人口比率就会超越美、英等国;2060年时,即使到了56岁,都还称得上是台湾的「年轻人」。
为了解台湾人口发展趋势,经建会每两年做一次人口推计,预测未来50年的人口数,根据昨天公布至2060年的推计报告,目前台湾的中年人(年龄中位数)大约38岁;到2060年,中年是57岁,届时只要未满57岁,都堪称「年轻」。
若与国际相比,台湾在2020年之前,老年人口比率在主要国家中相对较低,2020年时达16.1%,与美国的16.2%相当;2025年之后,台湾老年人口比将超过美国、英国、挪威。
做白日梦也能想出好点子
还在责备孩子或部属不专心?别再瞧不起胡思乱想了。爱因斯坦就是在凝视阳光,并幻想骑在太阳的光芒上,因而发明了相对论呢!
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时,该怎麽办?
长辈们向来喜欢教诲我们发挥跑马拉松精神,绞尽脑汁思考到最后一分钟。但是最新的大脑扫瞄研究却首度提出科学证据,证明创意思考不是「拼」出来的,而是「閒」出来的。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克利斯多夫(KalinaChristoff)主持最新相关研究报告发现,提起「做白日梦(daydreaming)」,一般人多会负面联想,像是懒惰或不专心。但他却发现,胡思乱想时,头脑比专注某项工作时更为活跃。当思绪飘盪时,或许我们没有完成某项眼前的工作,但脑子却可能在忙着处理我们人生中更重要的大事,如生涯规划或情感关係。
这项研究首度让实验对象躺在功能核磁共振大脑扫瞄(fMRI)中,操作一些极度单调琐碎的重复性工作,如根据萤光幕上的数字按下某个按键,研究人员则分分秒秒紧盯脑扫描显示的大脑专注力表现,并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及根据他们自己的回报,判断实验对象在思绪飘离眼前工作时,大脑是否就陷于「怠工」的空白状态?
实验结果推翻了过去科学界对大脑处理资讯的根本假设。据统计,一般人在清醒时,有高达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做白日梦」状态,科学界向来认为,人类在思绪飘离眼前工作时,只用到处理简单例行工作的「预设网路」(defaultnetwork)。
但这个实验却透过脑部断层扫瞄看到,当人把心思移转到一些所谓「不花大脑」的工作上,其实进入一个很重要的认知状态,大脑反而把注意力转向解决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开始启动处理高阶层、复杂难题的「执行网路」(executivenetwork)。当大脑不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时,内部各个活跃区就开始互动,并专注思考内在事物,在看来毫不相关的想法间,形成全新以及富有创意的连结。
「创意就是把事情连结在一起......当你问一个有创意的人他是怎麽那麽有创意地完成某些事情时,他可能会有点罪恶感,因为他自己也不太知道,他只是看到一些事情,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们能够连结自己的经验,综合成新的事情,」苹果电脑创办人贾布斯的这段话,无意之间为白日幻想和创意思考的最新研究做了最佳印证。
灵光一闪来自大脑的「预设网路」和「执行网路」的平行运作,而不是此起彼落。长久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若是其中一个网路处于活跃状态,另一个一定是休眠状态。
但这篇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期刊(ProceedingsofNationalAcademyofScience)》的研究报告却指出,实验对象愈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做白日梦,两个大脑网路的运作就愈为活跃。
先知先觉的白日梦走向创意
不过,大脑的白日梦区运作活跃,并不等于生产力或创意思考就源源不断。另一位主要研究者圣塔芭芭拉大学心理系教授史库勒(JonathanSchooler)就在实验中区分出两类做白日梦的人。
第一类做白日梦的人属于「不知不觉」型,即使他们在实验前就接到指示,要他们发觉自己开始走神时,要按下某个按钮,但他们总是要等到研究人员看到脑断层扫瞄活动后提醒他们,才发觉自己在做白日梦。相对来看,第二类做白日梦的人属于「先知先觉」的人,他们会在发现自己思绪飘离时,即时按下按钮。
「重点是,光做白日梦是不够的,」史库勒说,「胡思乱想是最容易的一部份,困难的是要能够保持足够的自觉意识,就算你开始做白日梦,也还能够打断自己,注意到某个有创意的洞见。」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结论之一就是,「不知不觉」的白日梦似乎无助于创造力的提升,也就是说,企业老闆和学校老师还是有理由要约束这类「不知不觉」的胡思乱想。
历史上记载不少这类有创造性的白日梦,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数学家都以此闻名。最着名的例子之一就是阿基米德坐在浴缸中突然悟出阿基米德浮力原理。
爱因斯坦在校数学成绩不佳,而且因为经常做白日梦而差一点被踢出大学,但爱因斯坦却宣称他是在某个夏日凝视阳光,并幻想若能够骑在太阳的光芒上该有多好,因而发明了相对论。
3M最成功的办公室发明便利贴,是另一个胡思乱想的结晶。3M工程师佛莱(ArthurFry)习惯在教会唱诗班的歌谱中夹入小纸片,以便能够迅速找到诗歌,却因为纸片经常掉出来而误事,佛莱在1974年某个週日早上听着牧师证道时思绪飘离,开始细细思索自己的「书籤」问题。「我开始想,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小小的书籤,能够黏在纸上,但当我把它拿下来的时候,不会把纸撕坏。」除了便利贴,佛莱名下注册的专利还有二十多种,这位优秀的发明家不但是多产的「白日梦游家」,更重要的是,他能适时察觉自己正在白日幻想,并进一步把幻想转换成有用的发明点子。
白日梦有助社交互动能力
做白日梦时的抽象思考能力大为提升,也有助于发展人类的社交能力。「人类能做白日梦是因为人能够把自己投射在像是未来的想像情境中,」哥伦比亚大学脑神经科学研究者梅森(MaliaMason)说:人类做白日梦时,多半是想到彼此,想到很多假设的情境(what-if),并会想到将来这些情境可能会如何发展。
从这方面来看,白日梦的情节就很像一齣连续剧,人在这齣剧中反思一些真实的和假想的人际互动关係。而这正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
多给孩子一些空白时间
常看电视是不是能激发更多做白日梦的想像力呢?答案完全否定。
英国东安各利亚大学的研究者贝尔顿(TeresaBelton)最初对这个议题产生兴趣,是因为阅读了一些小学生写的故事。「很多故事都很琐碎单调,缺乏想像力,」贝尔顿说,「彷彿这些孩子思路都卡住了,即使鼓励他们发挥创意,他们都不知道该怎麽做。」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后,贝尔顿的结论是,孩子们缺乏想像力,跟生活中没有「空白时间」有关。「空白时间」就是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或接受感官刺激,閒閒没代志。
很多孩子只要一感到无聊,就马上打开电视,结果他们就一直没机会学会用自己的想像力做某种形式的娱乐。
「白日梦填补了空白时间,而这种活动是可以到处带着走的,」贝尔顿说,「但这是需要练习的,太多孩子从来都没有这种练习。」
虽然从佛洛伊德时代,心理学家就开始探讨白日梦,但大家习惯贬抑天马行空,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些不同的看法,甚至认为在大脑「预设网路」作白日梦,是人类心灵的最基本特质。白日梦是大脑产生新的联想和连结的思考过程。「如果你的心灵不会漫游,就只会被眼前事物所束缚,白日梦让你做心灵时间旅游和其他心灵模拟活动。你的思绪脱缰奔驰,」史库勒说。
怎样做有效率的白日梦?
白日梦究竟该怎麽做?以下是一些建议:
做白日梦前,确定身心需求获得平衡。比如说,先上厕所,喝杯水等。
选好做白日梦的时间,比如准备睡觉时。在你疲倦时,逻辑思考比较少来干扰,所以就算你的白日梦做得荒腔走板,你也不太在乎。
选个好的地点做白日梦。比如说,你的卧室、厕所(别笑,效果很不错的)、或书房一张舒服的椅子上。
放任眼睛自由移动,走神、涣散失焦、甚至斗鸡眼都可以。
放鬆心灵,听听音乐,隔绝一些干扰,增添一些情绪。
想像一个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它在你心中上演,儘量戏剧化,彷彿你即将走入这个真实情境中。
想像一切会让你快乐的事情,放进一个故事裡。
角色扮演是另一种白日梦,也很有帮助;有一个角色模范(rolemodel)会更好。
想像你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三年以后,试着在白日梦中模拟你角色模范的言行举止。
1模彷角色模范让你讚赏的特质;在不同背景和情况中演练。比如说,冲突、派对和会议等。这会加强你的问题解决能力。
(康健杂志)